【解說】今年雨季,我國部分地區(qū)經歷了1998年以來最為嚴峻的汛情,洪澇災害波及面廣。始建于北宋的贛州福壽溝再次顯示了其穿越歷史的神奇,讓贛州城區(qū)免受洪水浸泡,得到海內外的關注和熱捧,也被當地人民譽為護佑贛州千年的良心工程。
贛州城區(qū)地處亞熱帶,雨水豐沛,據歷史記載,最大日降雨量曾達200毫米。加上其一面依貢水,一面傍章江,在福壽溝建設之前,贛州城曾常年飽受水患,百姓苦不堪言。
為使城市免遭內澇之災,福壽溝應運而生。北宋熙寧年間,時任贛州知州的劉彝為百姓修建了一條名為福壽溝的溝渠,千百年來,每當洪水肆虐時,這條溝都能讓這座古城免于內澇。
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、東北低的地形特點,按照分區(qū)排水原則,劉彝建成“福溝”“壽溝”兩個排水干道系統,依據水力學原理,利用水力使閘門自動啟閉,使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貢江。同時,福壽溝采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、與城區(qū)池塘相串通的方式,防止溝水外溢,進行廢水再利用。
福壽溝的建設,還考慮了生態(tài)效益最大化。設計之初,福壽溝與城內三大池塘和幾十口小塘連為一體,有調蓄、養(yǎng)魚、溉圃和污水處理利用的綜合功效,形成了一條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循環(huán)鏈。
這和今天很多地方提出的“海綿城市”理念不謀而合,在應對暴雨洪水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,有很強的吸水、儲水、滲水、凈水能力。下雨時把雨水存儲起來,等需要用水時還可以把儲存起來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,將洪水變成水資源。
城市發(fā)展不僅需要光鮮亮麗的“面子”,也需要扎扎實實的“里子”。有專家認為,福壽溝留存給今人不褪色的財富,不只是防洪抗?jié)车慕饎傊,更是一種高瞻遠矚、澤被后世的城市規(guī)劃建設理念——建好下水道,為百姓造福,保一方平安。
記者 姜濤 江西贛州報道
關鍵詞: 分類名稱:社會
(責任編輯:宋雅靜)